難以忘記的印刷品魅力,追求資源循環,也兼顧印刷品質——全台第一家上市的印刷公司「秋雨創新」

說起秋雨創新,第一幕經典場景就讓我們倒轉到60年前,國慶日。

國慶日,全國學生們高舉著約半身長的大型看板列隊,看板分別是孫中山先生及蔣經國先生的畫像,他們儀容莊嚴、眼神有光、色澤鮮明。難以想像的是,這樣尺寸大卻仍細膩度極高的畫像,原圖竟只是張普通相片。

創立75載,見證台灣印刷產業的發展與改變 

2016年獲得印刷終生貢獻獎的林秋雨先生,1946年在台南創立了秋雨印刷後,靠著對繪畫的熱愛、對色彩的敏銳度,其印刷品質受到市場的肯定,更漸漸成為業界標竿,也帶動了台灣印刷產業發展。隨著印刷技術升級、全球印製需求日增,1984年秋雨印刷更在美國洛杉磯設立分部,1994年設廠上海,1998年成為台灣第一家股票上市的印刷公司。

創立至今已75年的秋雨創新,公司的發展過程近乎是現代印刷產業的縮影。超過一甲子的時間,歷經技術升級、產業變遷,作為印刷產業龍頭的秋雨創新,也隨之不斷調整。

技術方面,印前製版技術從過往需經網片輸出、人工曬版、藥水顯影等耗費大量人工及物料,進步到以電腦完成的數位出版(CTP),不再需要出網片的過程,並且速度更快、成本更低、精準度更高、耗材更少,大為減輕了環境的負擔。

產業面也有大變化。現代人的閱讀習慣已從紙本媒體大量移轉到數位載體,傳統紙本的印刷需求急遽下降。然而,危機也是轉機。這個時代,便捷的物流網帶來了全民網購等新習慣。作為一家印刷服務公司,業務大宗轉而為從印前到客戶倉庫,所需提供的服務不再僅是單純印刷而已,更需提供「完整」的解決方案,其中,包含了符合永續發展規範的「綠色製程」。

配合時代,從小處將資源循環利用

從「僅專注於印刷品質」到如今「兼顧環境」的大改變,在秋雨創新服務40多年的陳瑞成廠長就是見證者,「以前在學校哪有教什麼永續、環保印刷?這都是出社會後,配合時代需求不斷改善的。」

40年前畢業於文化大學印刷系的陳廠長,一路見證秋雨創新如何因應時代——無論是符合環保規範的大豆油墨、雨林認證紙材的使用,或是秋雨創新生產線內的自我要求,透過調整改善,一次次更節能、更環保。

比如,印刷業中,最大宗的廢棄物是下腳品,紙張經裁切可利用部分後,剩餘的細碎部分難以利用,於是秋雨創新引進國內少見的大型集紙機器,將下腳品集中回收後製造成再生紙利用,讓下腳品也有新生命。

又如,印刷過程中的版材多為一次性使用,秋雨印刷也將版材回收,提供給承包廠商熔置成鋁,做建材使用。

走訪生產現場,規律運作的下腳品回收機器貫串整個廠房,集中運送到一樓,壓製成塊,而版材整齊堆放一旁。順著產線走出廠房,陽光很好,太陽能板正在施作安裝,廠房即將使用更多再生能源。

每日在油墨中來去的印刷產業,免不了要第一線處理生產與環境的平衡。不過,陳瑞成廠長聊起,他訂了多年的報刊,一天沒有看報紙、沒有聞到油墨味,就覺得哪裡怪怪的,「有的人覺得油墨是臭的,但也有的人覺得那聞起來好香,像我一樣。」

傳統實體印刷品的獨特魅力確實迷人,不過,隨著科技升級、印刷需求改變,秋雨創新也在追求資源循環的同時,兼顧印刷品質,讓每一次的環節,都比下一次再好一些。

攝影 / 沈伯錚;調色 / 杜禹葳

關於作者 陳彥諺

跨領域撰稿人。現在開始關注循環經濟。喜歡循環經濟中「沒有廢棄物,只有錯置的資源」的概念——萬物皆有新可能。

關於 回歸專欄

發揮群運環保「藉由理清,讓生活更好」的精神,以循環概念看見生活的原點,了解循環經濟與清運業務於生活的重要關聯。

關於 群運環保

成立於1992年。多年來以專業的環保知識與技能,提供廢棄物清運服務,為南部清運業代表廠商。秉持著「一間好企業,必須推動社會往前」的理念,以自身環保專業出發,期能激起台灣社會對於「循環經濟」的重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