循環設計是近十年崛起的新興趨勢,在循環經濟中,「設計」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。2020年成立於台南的「綠盒循環設計」,以材料應用出發,整合設計服務,深化單一產業,透過設計平衡永續與經濟,利用創新思維,以研發降低廢棄物處理成本、探討材料價值最大化,與合作夥伴共同創造循環經濟。
設計,是循環經濟的一種實踐
綠盒循環設計透過「循環品牌策略」、「材料和商品設計研發」以及「服務優化與設計」等服務項目,協助台灣產業進行循環化轉型。「探討零組件的材料價值最大化,是公司的核心精神。」綠盒循環設計有限公司設計總監吳泓瑞表示,越來越多學者指出循環經濟應以設計為核心,而材料的循環程度有80%取決於設計階段。
「設計,可以改善商業模式,也能透過設計的導入,探討大眾關注的社會及永續議題。」傳統設計的目標著重在使商品或服務變得更有市場價值;然而,循環設計則是一整個商品的生命週期規劃,除了最基本的市場價值外,從材料選用、產品維護的便利性,到後期的回收服務流程,都經過系統性的規劃及完整測試。他進一步指出:「每一個商品的開發過程,都可以避免產生過多的廢棄物。從前期的商業模式及市場性分析,審慎選擇原料與製程,並讓它們創造最大的商業價值,是循環設計的要點。」
創新與轉變 發揮材料最大價值
隨著深入循環經濟的研究並投入實踐之後,吳泓瑞發現了循環設計與其他產業的協作是一個契機,除了協助企業達到設計創新外,透過設計,
例如過去案例中台電退役配電設備的廢棄材料再生設計,輕鋼橫單原為電線桿上承載電纜與配電設備的重要結構,退役後以廢鐵論斤販售,但是處理表面鋅層再熔解鑄造,需要耗費高昂的環境與經濟成本。吳泓瑞談到:「台電的輕鋼組件壽命周期可達20年以上,不過因為安全考量,每10年都會進行汰換。」他在了解材料特性之後,這些原本秤斤計價的退役品,巧妙地轉化為「ReBloom」系列,可因應不同空間變成植栽架或交通圍籬等用途,而台電的絕緣礙子也讓設計師靈感再生,讓它們變成可愛的迷你植栽盆「礙子小植人」。而且,設計師在設計的評估過程中發現,新的使用方式可以替這些材料,每年省下高達70%以上的碳足跡。
跨越溝通障礙 傳遞正確觀念
綠盒循環設計希望以商模創新及材料應用的角度切入,讓更多人理解循環經濟本身的概念。「循環設計的前期,需要花很多時間進行溝通和討論。」吳泓瑞說,有些客戶誤解循環經濟為單純的資源回收或環保議題,需要透過實體案例的分享與溝通,讓企業更認識材料效益在循環經濟中的重要性。例如,看似毫無關聯的糕點業品牌設計案,在包裝規劃時,設計師建議客戶從回收禮盒的服務模式開始,把紙禮盒的材質改成更堅固的材料,進一步的計算成本結構,探討顧客的送禮行為,讓材料有效地被利用,也能拓展更多潛在客群。
吳泓瑞表示在與客戶溝通的過程,有許多難關需要跨越。企業在考量過預算與時間成本之後,可能有些想法不錯的合作計畫無法進行到實踐階段。然而,在前期諮詢的過程中,雙方也獲益不少,如彼此分享在循環經濟上的新概念與經驗,協助企業理解如何使材料產生最大的經濟價值,透過不同層面的設計協助,讓企業開始思考如何投入循環經濟。在過去接洽業務的經驗中,吳泓瑞深深感受到大多數的企業都是肯定且支持循環及永續的願景,不過並不一定知道從何處著手,他期待未來能夠與更多企業一起透過循環設計,讓台灣的產業與環境變得更永續。
主編 / 陳彥諺;文字 / 張煥鵬;攝影 / 吳巧愉;照片提供 / 綠盒循環設計
關於 責任編輯 / 林英華
文字耕耘者,喜歡爬山,迷戀登山過程中那股艱辛卻仍要前行的決心,應與實踐環保之路不謀而合。正攀越「循環經濟」這座大山,請多多指教。
關於 回歸專欄
發揮群運環保「藉由理清,讓生活更好」的精神,以循環概念看見生活的原點,了解循環經濟與清運業務於生活的重要關聯。
關於 群運環保
成立於1992年。多年來以專業的環保知識與技能,提供廢棄物清運服務,為南部清運業代表廠商。秉持著「一間好企業,必須推動社會往前」的理念,以自身環保專業出發,期能激起台灣社會對於「循環經濟」的重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