精修設計藍圖,採用節能物料,實踐永續環保。——窮究建築功能和視覺之美的「席揚建設、宸揚建設」

在台南的豪宅市場中,有一個正逐漸嶄露頭角的品牌——席揚建設、宸揚建設(以下簡稱席揚),憑藉著美感設計、舒適空間等強項累積住戶口碑,建立品牌形象。在有限的空間與預算中,審慎設計規劃,嚴謹施工管理,優化調整製程,為居住者提供舒適而便利的久居之所,同時實踐永續環保。

經年累月的磨練  力求打造舒適空間

席揚建設創建於2009年、宸揚建設創建於2017年,董事長郭建良具備財稅專業、家族建設公司的磨練等背景,合作夥伴林偉聰則在金融業深耕多年,經營團隊在生活尺度調節、建材選擇及視覺美學有著高標要求。

郭建良分享,自己大學畢業後,擔任過工地粗工、監工、工地主任、工務經理,最後自行創業,其中累積了設計規劃、發包採購、施工管理、售後服務等全方位專業能力。「售後服務的歷練讓我了解交屋後客戶居住的狀態,認知到事前審慎空間規劃的重要性,不斷從使用者的角度出發,省思如何讓空間更好用、居住更舒適。」

席揚建設、宸揚建設的董事長郭建良先生。

審慎設計規劃 將細節調整到最好

為了打造美好的居住空間,團隊拉長前置規劃、繪製設計圖時間,減少施作後發現空間缺失、必須打掉重做等問題。林偉聰說明,有時一個建案的設計圖就耗費一年時間、修改超過二十次,將細節調整到最好,就是為了讓客戶將來每天使用便利、空間動線更優化,住得更舒適。

「一個房子是客戶可能居住數十年的家,好不好用差別往往就在幾公分之間,所以我們在乎這幾公分,多花心思與時間思考改善。」郭建良舉例,部分建商傾向於用最精簡的空間與預算完成建案,例如有70公分就可以擺放馬桶,但席揚的標準至少要有80公分。此外,為了提升牆面質感,油漆披土更是堅持做到三次,確保牆面的平整度。

在過往的建案規劃經驗中,團隊就曾經調整樓梯設計,擴大客廳與廚房間的空間,讓狹小走道變得寬敞;而目前新推的大樓建案,在每層四戶或六戶的空間中,刻意規劃天井,讓每戶的房間與廁所都能開窗、沒有暗房。除了前期設計耗盡心思,在後期施工過程中,也對天井進行粉刷、貼磚、防水等工程,增加施工成本,就是為了讓住家通風明亮、居住加分。

席揚建設、宸揚建設在建築中所設計的天井。

嚴謹施工管理    制定標準作業流程

團隊每周開會檢討每個建案發生的問題,每兩周開一次工務會議,每個建案都設有專屬LINE群組,隨時討論現場的各式狀況,集結團隊成員的專長與意見,從每一次的施工經驗中學習精進,尋求最理想的處理方式,擬定成為公司的SOP(標準作業流程)。嚴謹施工管理為席揚確保建案品質。

在施工過程中,部分物料會因為工班疏忽而浪費,例如分棟建築施工時,每一棟都會遺落一些全新的磁磚,之後就會當成垃圾處理,郭建良發現後嚴格要求廠商控管,近期也新聘同仁建置物料管理做法,藉由精確控管避免浪費。

席揚建設、宸揚建設所採用的貼磚。

優化調整製程 落實環保永續

席揚持續透過製程調整落實環保永續,例如要求設計圖做到精確才動工,就能避免修改、浪費建材,減少廢棄物;團隊做好鋼筋、石材等建築廢棄物的前置分類收集,並委託群運環保清運,實現友善環境與循環再利用;過往的建案外觀都採貼磚、貼石材處理,現在改用防水功能塗料,雖然成本較高,但具備防水、美觀等效益,還能避免產生施工廢料,也無須黏著劑等化學塗層,未來外牆更新時只須重新噴塗,無須打掉建材,不會產生廢棄物,降低環境負擔。

團隊並且引進5+5膠合玻璃,減少水泥使用,降低建物熱輻射效應,更搭配開窗、抽風、通風動線、天井、全熱交換、植栽、屋頂隔熱建材等設計,並且搭配減少水泥牆等建築工法改善,讓住家通風明亮涼爽,降低開燈、開空調的用電,做到節能減碳。

「永續建築不可能一步到位,需要時間與教育。」郭建良強調,席揚持續逐步落實永續,例如在台南善化的新建案即將採用太陽能儲能設備,並透過植栽、水景、通風、適當空地比、斜屋頂(減少陽光照射)等設計實踐低碳節能。早在十多年前的作品已附有太陽能裝置,之後的建案也都預留管線,希望成為未來透天建案的標配,而電動車充電裝置、智慧管理系統等也都一一連結永續,讓客戶住得滿意,更善盡企業社會責任、為地球盡一份心力。

席揚建設、宸揚建設最新建造的「帝賦 天璽」系列。

主編 / 陳彥諺;文字 / 樊語婕;攝影 / 吳巧愉;照片提供:席揚建設、宸揚建設

關於  責任編輯 / 林英華

文字耕耘者,喜歡爬山,迷戀登山過程中那股艱辛卻仍要前行的決心,應與實踐環保之路不謀而合。正攀越「循環經濟」這座大山,請多多指教。

關於 回歸專欄

發揮群運環保「藉由理清,讓生活更好」的精神,以循環概念看見生活的原點,了解循環經濟與清運業務於生活的重要關聯。

關於 群運環保

成立於1992年。多年來以專業的環保知識與技能,提供廢棄物清運服務,為南部清運業代表廠商。秉持著「一間好企業,必須推動社會往前」的理念,以自身環保專業出發,期能激起台灣社會對於「循環經濟」的重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