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「分享綠生活的美好」為出發點,曾彥翔創立概念空間「萬里綠生活」,經過多年嘗試,目前以二手店和有機餐廳「均食堂」為核心經營空間,賦予回收物新生的機會,同時展售注重循環經濟的企業產品、推廣秉持自然農法的在地小農產品,透過無負擔、不說教的方式,讓許多人逐漸走進綠生活。
從回收場到二手店 延續日用品的生命
「我們現在都不主動跟客人講理念,只是展現我們認為是『美好』的部份。」以新營為主要據點,透過概念店「萬里綠生活」長期推廣環保活動的曾彥翔先生說。一般人覺得環保是嚴肅的議題,在生活中實踐環保是苦行,但抱著環保意識過生活可以是一種享受,他所做的則是讓大家親自體驗這些部份。看似淺顯的道理,實際上是他嘗試多年累積的心得。
大學時期,曾彥翔偶然在山區看到成堆的廢棄垃圾,對這種隨意的處理方式感到震撼,畢業後在科技業做了一段時間,決定回頭做自己想做的事,便回到老家新營,從傳統的資源回收場做起。
「一開始是覺得垃圾問題很嚴重,想用創新的方式解決垃圾問題。」曾彥翔說,自己喜歡嘗試新的作法,曾試過在市場擺攤回收物品、與民眾分享利潤的直銷式回收等作法,但做了幾年就遇到金融海嘯,回收物利潤大減,最後還是回到傳統模式。
雖然回收場經營順利,但曾彥翔認為,物品來到回收場一定會先被破壞,才能還原成原料,過程中就會先有能量耗損,更何況有些回收物還留有原本的功能,只需要稍微修復就能繼續使用。靠著電機系養成的程式技術,曾彥翔自己寫出一套物品管控的系統,開始經營二手百貨店,也就是「萬里綠生活」的起點。
「用自然生態來講的話,就像猴子常常把咬了一口的水果丟滿地,農夫看到說好可惜,但那是因為猴子摘水果很輕鬆,這顆不夠甜,牠吃幾口就丟了,這就造福了不會爬樹的山羌、老鼠。」
對曾彥翔來說,有些人就像自然生態裏的猴子,可能會不知不覺在家裡囤積許多物品,但就像體內囤積太多養分反而會不健康,過剩的物品與其堆在家裡,不如拿出來讓其他人挑選、購買,二手店的任務就是讓社會資源得以流轉的樞紐。就算商品最後沒賣出去,他也會盡量將修復過的二手物轉到其他基金會,盡可能地讓物品在成為垃圾之前,多一些延續生命的機會。
將理念帶入生活 自然食材吃出美好
除了向一般民眾收購二手物,曾彥翔亦積極和有相同理念的夥伴合作,如注重永續發展的宏遠紡織、承諾終生維修的雨傘王。這些企業的商品都曾經在萬里綠生活展售。而意外成為現在的萬里綠生活發展核心,即是與使用自然農法的小農合作的餐廳「均食堂」。
開始深入環保議題後,曾彥翔開始食用有機食材,認識了許多秉持理念經營的小農。小農戶很難有自己的行銷通路,曾彥翔覺得自己可以幫這個忙,先是在二手店販賣,還弄過電商平台和實體店面,雖然累積了忠實顧客,但依然沒辦法穩定經營。
「當時想說菜賣不好,外食族也越來越多,那我們就來開餐廳。」曾彥翔說,使用有機食品不該做定價高的精緻餐點,應該讓大家天天吃也負擔得起,才能真正吃出健康。均食堂定位為平價便當店,一開始在招牌上寫著大大的「有機餐廳」,嚇得客人不敢進門,把「有機」兩個字縮小後才開始有客人。如今均食堂經營四年有餘,客人絕大多數都是熟客,還有不少人天天吃、餐餐吃。
「客人一開始不一定吃得出哪裡有差,但有老客人就會跟我們說,每天吃你們的便當,大便都很漂亮,哪一天跟朋友聚餐亂吃就破功。」
從招牌的標語到熟客的心得,曾彥翔重新體會到,試圖說教只會勸退一般人,如果要將理念帶入生活,根本作法還是要抱著「分享美好」的心態。「人活在自然中,與自然共好才是真正的美好。我們說吃美食,其實是要吃美好的食物,不是用不好的食材,加上大量糖油鹽去刺激你的味蕾。」
實體空間到數位平台 綠生活的無限可能
有了「吃」這個生活化的接觸點,涉及許多層面的綠生活理念也有了施展的空間,店內除了展示南臺科大學生用廢棄物再造的燈飾,桌椅、料理用具也有不少是修復後的二手物品。客人除了來吃便當,還可能看到曾彥翔舉辦的登山、靜坐等活動。過去賣菜累積的熟客,現在則以Line團購的形式穩定擴大,在臺南各區都有取貨點。
「環保到後來是愛自己,我愛我自己,所以我不想吸到被污染的空氣、被污染的食物。」下一步,曾彥翔想透過APP整合萬里綠生活提供的各項服務,結合其他縣市的相關業者,客人可以在這個平台上訂餐、報名活動,甚至瀏覽新上架的二手物、知道身邊回收業者的位置,讓更多人能夠自然地體驗綠生活,享受它帶來的美好。
主編 / 陳彥諺;文字 / 熊信淵;攝影 / 吳巧愉
關於 責任編輯 / 林英華
文字耕耘者,喜歡爬山,迷戀登山過程中那股艱辛卻仍要前行的決心,應與實踐環保之路不謀而合。正攀越「循環經濟」這座大山,請多多指教。
關於 回歸專欄
發揮群運環保「藉由理清,讓生活更好」的精神,以循環概念看見生活的原點,了解循環經濟與清運業務於生活的重要關聯。
關於 群運環保
成立於1992年。多年來以專業的環保知識與技能,提供廢棄物清運服務,為南部清運業代表廠商。秉持著「一間好企業,必須推動社會往前」的理念,以自身環保專業出發,期能激起台灣社會對於「循環經濟」的重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