回收舊衣,化廢為寶,轉成固體再生燃料,踏上新的循環經濟之旅。——台灣第一家SRF製造廠「隆順綠能科技」

舊衣、舊窗簾及廢塑膠,是一般人眼中的「廢棄物」,卻是隆順綠能科技的「好原料」,透過專利技術處理後,就能轉變為固體再生燃料(Solid Recovered Fuel,簡稱SRF),可作為替代煤炭之燃料應用於供應熱能或生產蒸氣、發電等形式提供能量,例如進入鍋爐燃燒發電、取代現有燃煤等傳統化石燃料,解決廢棄物與能源問題,實踐地球減碳理念、落實循環經濟。

以科技處理廢衣回收    全台第一家SRF製造廠

隆順綠能科技(以下簡稱隆順)創立於2017年,核心成員來自高雄科技大學環境與安全衛生工程系戴華山教授團隊,營運初期鎖定空污防治領域,主攻中國大陸市場。直到2019年快時尚引發龐大舊衣堆積與環境問題,由於戴華山教授長期帶領子弟兵專研固體廢物處理及資源化、環境管理、環境影響評估,環保署於是找上團隊,希望透過科技解決廢衣回收問題。

團隊長期專研的廢棄物能源化技術,確保研發的固體回收燃料具備商業化、市場化優勢,並將生產基地選在台南市柳營科技工業區,於2020年起正式投產,成為台灣第一家以「固體再生燃料(SRF)製造廠」合法登記廠登並已正式量產運作的製造廠。

隆順綠能科技的固體回收燃料樣本。

三大產品優勢:熱值高、底渣少、有效減排

回收廠商收集的舊衣、舊窗簾、廢塑膠,以及紡織廠的下腳料等等,都成為隆順的生產原料,匯聚超過20種專利技術,混搭廢塑膠及廢紡織纖維,經由破碎、壓縮等製程後,變身成為固體回收燃料。隆順行銷/專案長陳俊豪分享,為了堅守永續理念,隆順不接受含氯如PVC(聚氯乙烯)等材質的廢棄塑膠,避免燃燒產生煙塵或戴奧辛等有毒氣體危害環境,例如玻纖等材質在處理過程會產生粉塵,可能造成人體皮膚不適,也不適合成為原料。

以廢棄物回收、燃燒發電的角度考量,比起生物材質等其他選項,混搭廢塑膠及廢紡織纖維主要有三大優勢,包括熱值(calorific value,又稱發熱量)高、底渣少、有效降低碳排。陳俊豪說明,稻殼、棕梠殼的熱值約為每公斤3800至4200大卡,隆順生產的固體回收燃料熱值遠高於生物材質,與煤炭相當,約為每公斤5500大卡,也就代表產生的能量能夠媲美煤炭;進鍋爐燃燒發電後產生的底渣僅約1%,遠低於煤炭的7%至15%不等,大大降低對空氣與環境的負擔;根據成功大學能源科技與策略研究中心檢測,隆順製作的固體回收燃料,碳排放量比燃煤大減28%至33%不等。

陳俊豪強調,固體回收燃料可謂是循環經濟的最後一哩路。以服飾為例,我國舊衣回收後銷往印尼、印度等國,不適宜穿著之後降階成為抹布,破損無法使用後再降階,就能透過隆順的製程變身為燃料、進而發電。因為有了固體回收燃料的相關技術,原本要運往焚化爐燃燒的舊衣不再是廢棄物,得以進入新的循環經濟旅程。

隆順綠能科技回收廠內實景。

串聯產官學   為廢棄物創造附加價值

隆順於2020年進駐高科大創新育成中心,並獲選為經濟部中小企業處110年度中小企業創育機構發展計畫「破殼而出企業」,更是科技部補助多元燃料節能減排與循環資材技術產學聯盟的成員,隆順也積極串聯包括內衣與快時尚等產業龍頭。陳俊豪舉例說明,由於UNIQLO台灣自2014年起推動「服裝回收再捐贈公益行動」,隆順團隊主動接洽,並在今年攜手合作,將UNIQLO的廢棄衣料透過與隆順協力再生成固體回收燃料,實現循環經濟。

台灣的大學校園創新研發能量豐沛,對於也想進入循環經濟領域的大學新創團隊,陳俊豪提醒,市場化是關鍵。研究不能不計成本,必須與產業接軌、了解市場需求與行情,建議在研發過程導入成本考量,並在小量製作後確保量產的品質等細節。

目前隆順每月可處理之的回收舊衣、廢塑膠及廢紡織等等約為2000~2500噸,目前正在增設產線產能中,「相較於台灣每年光是舊衣回收量高達7萬噸的數字,更不提數十萬噸的廢塑膠量,隆順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。」隆順的產品規格符合國際及歐盟標準,陳俊豪指出,全球都有廢棄物與能源的問題,未來希望跨出台灣,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,「期待在有生之年,致力於解決全球的垃圾問題,改變廢棄物掩埋或焚燒的路徑,讓廢棄物不再成為環境負擔,為廢棄物創造附加價值。」

隆順綠能科技公司正門。

主編 / 陳彥諺;文字 / 樊語婕;照片提供:隆順綠能科技

關於  責任編輯 / 林英華

文字耕耘者,喜歡爬山,迷戀登山過程中那股艱辛卻仍要前行的決心,應與實踐環保之路不謀而合。正攀越「循環經濟」這座大山,請多多指教。

關於 回歸專欄

發揮群運環保「藉由理清,讓生活更好」的精神,以循環概念看見生活的原點,了解循環經濟與清運業務於生活的重要關聯。

關於 群運環保

成立於1992年。多年來以專業的環保知識與技能,提供廢棄物清運服務,為南部清運業代表廠商。秉持著「一間好企業,必須推動社會往前」的理念,以自身環保專業出發,期能激起台灣社會對於「循環經濟」的重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