社區婆婆媽媽好技藝,邊料變身創意布包——為中高齡婦女發展第三人生的「多加思所」

由一群婆婆媽媽組成的社會企業「多加思所」,藉由縫紉技能將零碼布、漁網,變成獨一無二的創意布包。她們靠著一雙巧手創造經濟自主能力,重新找回自我價值,也為環保永續貢獻一分力量。

「多加思所」是2019年創立的手作品牌,透過手作縫紉與設計的過程,讓中高齡婦女重新找回自信與人生價值。所有的商品皆使用零碼布以手工縫製而成,邊角料變身為創意布包,讓廢棄物變成有價值的商品。「希望為50歲以上的婦女提供一個平台,讓更多人看見她們的技能與潛力。」多加思所創辦人李秀蘭說,許多女性隨著年齡漸長,孩子長大離巢後,覺得自己不再被需要。多加思所成立的目的,就是為社區的婆婆媽媽找回自信,讓她們展現才能,發現自己是有能力的、被需要的。

多加思所的商品皆使用零碼布以手工縫製而成,邊角料變身為創意布包。

50+婦女共創品牌 肯定自我價值

「多加」,是初代教會一位女信徒的名字,她樂於助人、廣行善事。「思所」,代表思考的場所,讓每位50歲以上的女性,都能重新思考屬於自己的第三人生。李秀蘭說出「多加思所」品牌名稱的由來。源自於台南市以恩關懷協會的多加思所,最初以弱勢家庭兒童課後照顧為主要工作,在照顧孩子們的過程中,發現許多中高齡婦女面臨就業和經濟壓力等問題,也缺乏發自我認同感。於是協會成立多加思所,協助在地婦女培養技能,並且透過手作布包創造收入,重新看見自我價值。

多加思所協助在地婦女培養技能,並且透過手作布包創造收入。

50年代,紡織業蓬勃發展時,台南是國內最重要的紡織重鎮。多加思所有許多婆婆媽媽,年輕時都在紡織廠工作過,累積十幾年、二十幾年的車縫經驗。多加思所像是一個媒合平台,把擁有好技藝的她們串聯在一起。「在這裡工作沒有壓力,照顧家庭之外的時間,有空就來做布包,彼此學習、共同成長。」李秀蘭表示,多加思所讓中高齡女性有機會展現她們的能力與專長,也讓品牌傳遞正向的社會影響力。

邊料回收再利用 為環保盡一份力

多加思所的布包種類多樣,每一款的花色和樣式都不相同,它們都是每個婆婆媽媽各自發揮巧思所完成的商品。布包的原料都來自台南在地布莊工廠淘汰的零碼布,透過回收再利用的方式減少廢棄物的產生。其中「希望系列」的創意包款,結合漁網和零碼布重新設計,除了延續環保再生的理念之外,漁網與希望的台語發音相似,也有著乘載願望的寓意。

「希望系列」是結合漁網和零碼布的產品。

李秀蘭說,廢棄漁網是海洋汙染源之一。當初想要把廢棄漁網變成布包元素的原因,同樣是邊料回收利用的概念,希望為環境保護盡一份力量。剛開始是去海邊撿拾廢棄漁網,但是老舊漁網的纖維化問題很難克服,製作時常因網線太粗或破網而無法車縫,因而改以購置取得漁網。未來,她們還會靠著雙手和巧思,找出各種廢棄材料的無限可能。

美力文創商品 讓消費變得更有意義

除了使用邊料製作商品之外,多加思所也以行動響應環保永續。例如多數使用回收的縫紉機、線材、拉鍊,讓可用的物品持續使用,減少不必要的浪費。製作布包的過程中會產生邊料,大邊料就再製作小包、小邊料就做更小的包,直到邊料無法再利用為止。販售布包時以裸裝或提供回收紙袋,不會製造新的垃圾。

多加思所購買二手的縫紉機,讓可用的物品持續使用,減少不必要的浪費。

「婆婆媽媽的最大優勢就是技能,她們可以把邊布變成各式各樣的袋子,有些媽媽還可以利用邊布製作聖誕樹、聖誕花環。」多加思所藉由這群中高齡婦女的手藝和生活經驗,打造一系列「美力文創商品」。透過多加學堂的美學課程,人人都是設計師,一起研發設計符合市場的文創商品,傳遞環保永續的概念,讓消費變得更有意義。

「多加思所」創辦人李秀蘭小姐。

主編 / 陳彥諺;文字 / 張煥鵬;攝影 / 李文成

關於  責任編輯 / 吳怡君

在台灣持續探索環境議題的異鄉人。對未來的憧憬是住在漁港,每天快樂地開著一台裝滿了海產的小貨車。

關於 回歸專欄

發揮群運環保「藉由理清,讓生活更好」的精神,以循環概念看見生活的原點,了解循環經濟與清運業務於生活的重要關聯。

關於 群運環保

成立於1992年。多年來以專業的環保知識與技能,提供廢棄物清運服務,為南部清運業代表廠商。秉持著「一間好企業,必須推動社會往前」的理念,以自身環保專業出發,期能激起台灣社會對於「循環經濟」的重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