瀕危物種讓人類正視環境永續,從遙遠的北方而來——自備飯匙的度冬客「黑面琵鷺」

春日.鳥瞰

The Amazing Black-faced Spoonbill: A Symbol of Conservation And Sustainability in Taiwan

絶滅危惧種が人類にサステイナビリティ(環境持続可能性)を正視させる:はるか北方から来た大切なお客様──自分でスプーンを持っている夜のお客さん「クロツラヘラサギ」

全球保育界關注的冬候鳥 台語叫「烏面抐桮」

黑面琵鷺,學名:Platalea minor (Temminck & Schlege, 1849),鸛型目朱鷺科。據「2022年黑面琵鷺全球同步普查」顯示,全球數量為6,162隻,屬瀕危物種。

顧名思義,「黑面」琵鷺有張黑臉,與全白身體形成強烈對比。一張長長的嘴有如中國樂器「琵琶」,也扁平如飯匙形狀,所以有人也叫黑面「琵」鷺作飯匙鳥;台灣鳥友則稱它為「黑皮HAPPY」。南部漁民觀其捕魚姿態左右來回撓,常以閩南語「烏面抐桮(oo-bīn-lā-pue)」稱之。

「黑面」琵鷺有張黑臉,與全白身體形成強烈對比。

受保護的濕地國家公園 宛如吃到飽海鮮餐廳

每年9月至10月,黑面琵鷺從朝鮮半島和遼東半島來台過冬,翌年3至5月陸續飛離台灣。西南沿海是黑面琵鷺在台的棲息地,尤其以台南台江國家公園聚集數量最多。

台江是台灣唯一的濕地型國家公園,曾文溪口、四草、七股鹽田、鹽水溪口等濕地以及鄰近的魚塭,擁有豐富的浮游與底棲生物、魚蝦、軟體動物,成為黑面琵鷺最愛的度冬棲地。除台江以外,高雄的茄萣濕地也是重要據點。據「黑面琵鷺之父」王徵吉的長年觀察,當到了夜晚,因為少了虎視眈眈的猛禽,黑面琵鷺的行動比白天更加活躍。

夜晚,少了虎視眈眈的猛禽,黑面琵鷺的行動比白天更加活躍。

從百隻到千隻 台灣成為黑琵的快樂天堂

1984至1985年,台南鳥友在曾文溪口發現百隻以上的黑面琵鷺。數十年來,在政府與民間努力之下,台江國家公園持續擴大鳥類友善棲地,並且有越來越多的漁民加入友善魚塭行列,黑面琵鷺在台數量從百隻增加到千隻。2022年,台灣記錄到的數量為3,824隻,創下新高紀錄。從80年代初至今,全球黑面琵鷺數量增長超過30倍,這不僅是台灣的驕傲,更成為國際保育合作的最佳典範。

在政府與民間努力之下,截至2022年,台灣記錄到的黑面琵鷺數量為3,824隻,創下新高紀錄。

主編 / 陳彥諺;文字 / 張煥鵬;攝影 / 王文德總裁

關於  攝影 / 王文德總裁

前美國惠氏藥廠台灣分公司總裁。前台灣惠氏董事長。退休後投入攝影,近年更累積豐富的飛羽攝影作品,不吝與大眾分享台灣飛羽的美。他相信在健康、樂活和攝影的領域裡,所有人都能擁有幸福的未來!

關於  責任編輯 / 吳怡君

在台灣持續探索環境議題的異鄉人。對未來的憧憬是住在漁港,每天快樂地開著一台裝滿了海產的小貨車。

關於 回歸專欄特輯「鳥瞰綠城」

回歸專欄發揮「藉由理清,讓生活更好」的精神,以永續概念看見生活的原點。有感公司經營與愛護環境之間的密切關係,群運環保持續關注環境保護,也付諸行動,藉「鳥瞰綠城」特輯,分享土地的美好、邀請更多朋友一同關懷我們的島嶼。

關於 群運環保

成立於1992年。多年來以專業的環保知識與技能,提供廢棄物清運服務,為南部清運業代表廠商。秉持著「一間好企業,必須推動社會往前」的理念,以自身環保專業出發,期能激起台灣社會對於「循環經濟」的重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