遠道而來過冬的稀客,常被誤認是黑面琵鷺——鮮少在台灣現蹤的「白琵鷺」

冬日.鳥瞰

Not a Black-Faced Spoonbill: The Rare Eurasian Spoonbill Visits Taiwan

クロツラヘラサギと間違えやすい——
台湾ではめったに見られない渡り鳥「ヘラサギ」

全白羽毛體型較大 與黑面琵鷺有別

白琵鷺,學名:Platalea leucorodia (Linnaeus, 1758),屬於大型涉禽(Grallatores),是全球珍貴稀有的保育類野生動物。飯匙形狀的喙是白琵鷺最明顯的特徵,因此常被誤認為黑面琵鷺。外型特徵極為相似的牠們,最容易分辨之處就是白琵鷺的體型較大,且眼睛周圍都是白色;而黑面琵鷺的面部和眼睛周圍都是黑色的。

飯匙形狀的喙是白琵鷺最明顯的特徵,因此常被誤認為黑面琵鷺。

台灣稀有冬候鳥 最愛泥灘與水塘

歐亞大陸和非洲是白琵鷺的主要分布地區,冬季遷徙至中國華東、西南亞及北非等地度冬。雖然台灣不是白琵鷺的主要遷徙路線,但是近年來在台南、台北以及宜蘭等地,都能看見這群稀客的蹤影。白琵鷺喜愛棲息於水塘、泥灘和淺水濕地,利用獨特的喙左右掃動,捕食甲殼類與小型魚類。

雖然台灣不是白琵鷺的主要遷徙路線,但是近年來在台南、宜蘭等地,都能看見這群稀客的蹤影。

台灣濕地生態豐富 白琵鷺年年來報到

台江國家公園內擁有潟湖、鹽田、魚塭以及潮間帶等各類型的濕地生態,提供度冬候鳥豐富的食物來源。每年有數千隻的黑面琵鷺來到台江國家公園避寒,其中也有不少的白琵鷺夾雜其中。台灣的濕地不僅是候鳥生存的重要場所,更是生態保育的核心地區。台灣的政府與民間團體持續地致力於濕地的保護與復育,白琵鷺的來訪與停留,不僅見證了保育工作的成果,更喚起了大眾對環境保護的重視,彰顯台灣在全球候鳥保育中的關鍵角色。

台灣的濕地不僅是候鳥生存的重要場所,更是生態保育的核心地區。

文字 / 張煥鵬;攝影 / 王文德總裁

關於  攝影 / 王文德總裁

前美國惠氏藥廠台灣分公司總裁。前台灣惠氏董事長。退休後投入攝影,近年更累積豐富的飛羽攝影作品,不吝與大眾分享台灣飛羽的美。他相信在健康、樂活和攝影的領域裡,所有人都能擁有幸福的未來!

關於  責任編輯 / 吳怡君

在台灣持續探索環境議題的異鄉人。對未來的憧憬是住在漁港,每天快樂地開著一台裝滿了海產的小貨車。

關於 回歸專欄特輯「鳥瞰綠城」

回歸專欄發揮「藉由理清,讓生活更好」的精神,以永續概念看見生活的原點。有感公司經營與愛護環境之間的密切關係,群運環保持續關注環境保護,也付諸行動,藉「鳥瞰綠城」特輯,分享土地的美好、邀請更多朋友一同關懷我們的島嶼。

關於 群運環保

成立於1992年。多年來以專業的環保知識與技能,提供廢棄物清運服務,為南部清運業代表廠商。秉持著「一間好企業,必須推動社會往前」的理念,以自身環保專業出發,期能激起台灣社會對於「循環經濟」的重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