9月遷徙季,群飛場面壯觀——是留鳥也是侯鳥的「黃頭鷺」

黃頭鷺,學名:Bubulcus ibis (Cattle Egret),由於經常棲息在牛背上,因此又有「牛背鷺」之稱。雌雄鳥的羽色相同,非繁殖期間,全身羽色雪白,常被誤認為小白鷺。每年3至7月繁殖期,頭、頸、胸的羽毛轉為黃色。嘴黃腳黑,是黃頭鷺的另一個特徵,與小白鷺的黑嘴黃腳趾恰恰相反。

Continue Reading9月遷徙季,群飛場面壯觀——是留鳥也是侯鳥的「黃頭鷺」

台灣淺山最易見的猛禽,晴空翱翔好威風——捕蛇高手「大冠鷲」

大冠鷲,學名:Spilornis cheela (Latham, 1790),由於以蛇類為主食,因此又有「蛇雕」、「蛇鷹」之稱。大冠鷲是台灣常見的中大型猛禽,身長約55至75公分,展翅可達170公分。成鳥全身羽色呈深褐色,頭頂有黑色羽冠、胸腹部有白色圓斑,眼部和喙的基部及腳均為黃色。除了捕食蛇之外,也以蜥蜴、蛙類、鳥類和鼴鼠等為食。

Continue Reading台灣淺山最易見的猛禽,晴空翱翔好威風——捕蛇高手「大冠鷲」

體型最嬌小的貓頭鷹,捕獵功夫一流——又萌又猛的「鵂鶹」

鵂鶹,學名:Taenioptynx brodiei (Burton, 1836),別名領鵂鶹,是台灣特有亞種、第二級珍稀保育類。體長約15公分,身形只有一個拳頭大小,是台灣體型最嬌小的貓頭鷹。頭圓頸短,身體羽毛呈黑褐色,胸腹部為白色,穿插深淺褐色斑紋,後頸兩塊大黑斑,乍看之下就像一雙大眼睛。

Continue Reading體型最嬌小的貓頭鷹,捕獵功夫一流——又萌又猛的「鵂鶹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