別看牠外表可愛,其實是兇猛的捕食者——台灣稀有迷鳥「草原灰伯勞」
草原灰伯勞,學名:Lanius excubitor pallidirostris (J. Cassin, 1851),為灰伯勞科小型雀鳥。體長約25公分,頭頂至尾上覆羽呈灰色,眼睛外緣有黑斑,可與楔尾伯勞做區隔。生性兇猛,嘴喙強壯有力,會以昆蟲、魚類等小型動物為食。草原灰伯勞習慣停留在樹頂,一旦在地面發現獵物,便會迅速捕獲,並穿刺在尖銳的樹枝上。
草原灰伯勞,學名:Lanius excubitor pallidirostris (J. Cassin, 1851),為灰伯勞科小型雀鳥。體長約25公分,頭頂至尾上覆羽呈灰色,眼睛外緣有黑斑,可與楔尾伯勞做區隔。生性兇猛,嘴喙強壯有力,會以昆蟲、魚類等小型動物為食。草原灰伯勞習慣停留在樹頂,一旦在地面發現獵物,便會迅速捕獲,並穿刺在尖銳的樹枝上。
蒼鷺,學名:Ardea cinerea (A. H. Clark, 1907)。體型碩大,由於停歇的時候整個身體都是灰色,又名為灰鷺。蒼鷺主要以伏擊的方式覓食,能在水面上維持固定不動的姿勢長達一兩個小時,因為其長時間站在水面上不動的特性,所以在閩南語中又會被命名為「海站仔」、「田佇仔」。
流蘇鷸,學名:Calidris Pugnax(Linnaeus,1758)。雄鳥在每年五、六月的繁殖期,頸部和胸部會出現顏色多變的流蘇狀羽飾,像極了16、17世紀歐洲貴族的服飾配件—襞襟(Ruff),因此流蘇鷸的英文名便是Ruff。不過,在台灣則看不到這樣的形態,因為秋天遷徙來台的流蘇鷸已度過繁殖期,只有部分仍帶有少量繁殖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