危險來時原地不動,黃昏是「牠」的出場時刻——珍稀保育水鳥「彩鷸」
彩鷸,學名:Rostratula benghalensis (Linnaeus, 1758),主要分布在非洲、南亞及東南亞等地,在臺灣則是普遍留鳥。彩鷸的羽色鮮明,頭部和身體為暗褐色,身上有白色條紋圍繞肩頸部。雌鳥的體型比雄鳥大,頸部為紅棕色,羽色顯得更加鮮豔。而雄鳥的羽色則相對低調。遇到危險時,彩鷸會就地躲藏或站在原地不動,身上的羽色成為保護色。
彩鷸,學名:Rostratula benghalensis (Linnaeus, 1758),主要分布在非洲、南亞及東南亞等地,在臺灣則是普遍留鳥。彩鷸的羽色鮮明,頭部和身體為暗褐色,身上有白色條紋圍繞肩頸部。雌鳥的體型比雄鳥大,頸部為紅棕色,羽色顯得更加鮮豔。而雄鳥的羽色則相對低調。遇到危險時,彩鷸會就地躲藏或站在原地不動,身上的羽色成為保護色。
白腹鰹鳥,學名:Sula leucogaster (Boddaert, 1783),是一種分布於熱帶及亞熱帶海洋的海鳥。成鳥的頭、胸、背部為深褐色,腹部羽色純白。雌鳥身型比雄鳥更大,臉部皮膚呈黃色,而雄鳥臉部則為淡藍色。幼鳥的顏色分界較模糊,胸腹部帶有雜色,翅膀顏色也稍顯暗淡。
灰腳秧雞,學名:Rallina eurizonoides (Lafresnaye, 1845),又名大秧雞、灰腳斑秧雞,為台灣特有亞種之一。體長約25公分,頭、頸、胸為粟褐色,背部和翅膀為暗褐色。腹部以下則是黑白相間的細橫紋,喉部潔白如雪,雙腳則帶著橄灰色。虹膜呈現橘紅色,喙為鉛灰色。兩性羽色相似,幼鳥則多以深棕色為主,帶有明顯的腹部條紋與白喉特徵。因數量不多,在台灣為不普遍留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