體型嬌小歌聲嘹亮,以城市為家——易親近的台灣留鳥「斯氏繡眼」
斯氏繡眼(舊名綠繡眼),學名:Zosterops simplex (Swinhoe, 1861)。體型嬌小、鳴聲悅耳,一身黃綠色的羽毛,又被稱為青笛仔、青絲仔。成鳥眼周有一圈白色眼圈,是最明顯的特徵。由於分類異動的關係,綠繡眼已正式更名為斯氏繡眼。
斯氏繡眼(舊名綠繡眼),學名:Zosterops simplex (Swinhoe, 1861)。體型嬌小、鳴聲悅耳,一身黃綠色的羽毛,又被稱為青笛仔、青絲仔。成鳥眼周有一圈白色眼圈,是最明顯的特徵。由於分類異動的關係,綠繡眼已正式更名為斯氏繡眼。
流蘇鷸,學名:Calidris Pugnax(Linnaeus,1758)。雄鳥在每年五、六月的繁殖期,頸部和胸部會出現顏色多變的流蘇狀羽飾,像極了16、17世紀歐洲貴族的服飾配件—襞襟(Ruff),因此流蘇鷸的英文名便是Ruff。不過,在台灣則看不到這樣的形態,因為秋天遷徙來台的流蘇鷸已度過繁殖期,只有部分仍帶有少量繁殖羽。
八色鳥,學名:Pitta nympha(Temminck & Schlegel, 1850),顧名思意,八色鳥的身上擁有綠色、藍色、黃色、栗褐色、乳黃色、紅色、黑色和白色等八種顏色。不喜歡飛行的牠經常以跳躍方式前行,由於牠們生性害羞難以觀察,粗估可能全球不到一萬隻數量,是 IUCN 判定瀕臨絕種的生物。每年的 5-7 月是八色鳥的繁殖期,牠們會從從東南亞飛來台灣繁衍,雖然直到 10月、11月才離開,但警戒心強的牠們,在結束育雛後,成鳥經常躲在人跡罕至、不易發現之處,因此 8 月以後便難以觀察到八色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