看!那隻你我他都見過的,紋絲不動的大笨鳥——獵食時大顯身手的肉食鳥「黑冠麻鷺」
黑冠麻鷺學名為Gorsachius melanolophus (Raffles, 1822),成鳥全身褐色,頭上有黑色的冠羽。由於具備人類肉眼不易發現的保護色,早期在臺灣,黑冠麻鷺常被喚為「山暗光」。多數時間黑冠麻鷺靜止不動,只有覓食才會出現明顯動作,或是在察覺危險時豎起頭上飾羽、飛行逃離,由於行走緩慢笨拙,又被稱為大笨鳥。
黑冠麻鷺學名為Gorsachius melanolophus (Raffles, 1822),成鳥全身褐色,頭上有黑色的冠羽。由於具備人類肉眼不易發現的保護色,早期在臺灣,黑冠麻鷺常被喚為「山暗光」。多數時間黑冠麻鷺靜止不動,只有覓食才會出現明顯動作,或是在察覺危險時豎起頭上飾羽、飛行逃離,由於行走緩慢笨拙,又被稱為大笨鳥。
水雉又名雉尾水雉,學名Hydrophasianus chirurgus (Scopoli, 1786)。雌雄鳥羽色相同,羽色有著繁殖羽(夏羽)與非繁殖羽(冬羽)兩型,繁殖羽的特徵包括白頭、黑線連接腹面、棕黑背、白翼、黑飛羽,非繁殖羽則有黑頭、黃線、銅棕背、白翼有斑、白尾有斑等。農委會於1989年公告水雉為第二級珍貴稀有保育類動物,而依據1997年的調查顯示,水雉數量僅有約50隻。
環頸雉俗稱雉雞,學名:Phasianus colchicus formosanus Elliot ,1870。繁殖期間,雄雉會發出嘹亮的「嘓、嘓」聲,又有「啼雞」之稱。雄鳥特徵為紅面、藍冠,還有顯眼的白色頸環;雌鳥羽色樸素,淡褐色的身上有著暗褐斑紋。1863年,英國博物學家Robert Swinhoe曾經發表環頸雉台灣特有亞種的觀察紀錄。隨著外來亞種的雜交,台灣特有種的數量越來越減少,《臺灣鳥類紅皮書》已將牠列入極危鳥種。